查看原文
其他

拉威尔《库普兰之墓》研究丨“死去的人要永远被埋没在寂静中已经是极为悲伤的事情。”

2016-11-11 乔胜男 西方音乐评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z0157eq4mdt安吉拉·休伊特演奏拉威尔《库普兰之墓》

《库普兰之墓》导聆

   拉威尔将组曲取名“库普兰之墓”,其实是引用法国17世纪的音乐术语“Tombeau”(墓碑),指“纪念曲”。组曲的音乐风格因此也是为了纪念法国巴洛克舞曲的曲风。虽然创作时期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拉威尔的母亲与许多朋友都在期间去世,但组曲仍然保持轻快,或是反思的风格。面对一些指责他的“纪念曲”不够沉重的批评,拉威尔回答:“战死者永恒的寂静,已经够悲伤的了。”这组钢琴套曲作品一共有六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是以一种巴洛克键盘舞曲体裁为蓝本而作,分别献给他牺牲的七位战友(其中第四首是同时献给一对兄弟)。


  • 第一首《前奏曲》(Prélude)里流畅灵动的三连音长流不息,双手的旋律互相模仿,仿佛是一个混合了多种色彩的声音漩涡,带来令人舒畅无比的流动感。

  • 第二首《赋格》(Fugue)虽然是用了复杂精密的三声部自由复调手法写作,却单纯地散发着简洁无暇的凄美色彩和丝丝冷静的高贵气质。

  • 第三首《福兰纳舞曲》(Forlane)的体裁来自一种古老的意大利民间舞曲,曾被库普兰多次采用于他的重奏组曲内。这个乐章也是整个套曲中最能明显突出拉威尔标志性写作特点之一,就是如何把古老典雅的传统舞曲格调与尖锐创新的二十世纪和声混合出超然独特的味道。

  • 第四首《利戈东舞曲》(Rigaudon)是来自法国普罗旺斯古老的舞曲。这个乐章共有三大段落,每段旋律开端虽然都采用了同样的回转音型动机,却展开了鲜明有趣的对比。第一段落是一首C大调轻快而典雅的舞曲,第二段是一首略带伤感的田园诗般亲切的C小调歌曲,而第三段落是第一段落的再现。

  • 第五乐章《小步舞曲》(Menuet)弥漫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思古幽情,仿佛是一段对往事漫不经意的叙述,当中却经历了希冀、等待、焦虑、激动、失望、无奈、自怜等情感变化。这个慢乐章所营造出的高贵而悲凉之情美得让人心碎。

  • 第六乐章《托卡塔》(Toccata)是全曲技巧最难的乐章,活跃的主题由无穷动韵律式的短音符装饰而成,中间也不缺偶尔的抒情变化。乐章的结尾仿佛是要把整首套曲一直酝酿着的激情毫无保留的释放出来,在无限动感和热情中结束全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身材瘦小的拉威尔入伍成为了军队里的货车司机。亲历战场的可怕,加上1917年他的母亲的离世,令拉威尔陷入严重的情绪低潮,这段时间也没有写作,除了这部为悼念牺牲战友而作的《库普兰之墓》。

   如果按照字面翻译,Le tombeau de Couperin, 看似就是《库普兰之墓》,可是这个“tombeau” 字在17世纪的时候经常被用作“为悼念而作的作品”(a piece written as a memorial)。而这个曲名中要被悼念的这位Couperin,就是法国17世纪末18世纪初著名作曲家、键盘演奏家库普兰(François Couperin)。拉威尔表示,他并不是要用这首作品模仿库普兰的风格而向作者致敬,而是希望通过怀愐库普兰感性细腻的法国巴洛克键盘组曲风格来纪念他在战争中痛失的挚友。


拉威尔与斯特拉文斯基

   《库普兰之墓》于1919年由拉威尔邀请当时法国著名钢琴家玛格丽特•隆(Marguerite Long)首演,她的丈夫就是本曲《托卡塔》乐章所纪念的烈士约翰•马里亚夫上尉(Captain Joseph de Marliave)。同年,拉威尔把其中的四个乐章改编为交响乐作品。当时很多乐评和音乐家们抨击这首名为“悼念去世友人”的作品过多活泼流畅的美好声音,未能突显作品的意义。拉威尔回答道:“死去的人要永远被埋没在寂静中已经是极为悲伤的事情。”("The dead are sad enough, in their eternal silence.")

拉威尔《库普兰之墓》之前奏曲研究

读:《库普兰之墓》是法国作曲家拉威尔最具代表性的钢琴作品之一,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这首作品第一乐章《前奏曲》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乐曲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阐释了拉威尔在钢琴组曲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z03249xopxt《库普兰之墓》之《托卡塔》, 山﨑亮汰演奏

引言 

 拉威尔,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拉威尔的成长环境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一生共创作了六十多首钢琴作品,钢琴作品是其创作中最为重要的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拉威尔钢琴作品的创作发展具有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一方面坚持了法国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风格,作品中表现出一种优雅、古典的美感;另一方面继承与发展了以德彪西为主的印象派音乐风格,作品中表现了新颖的音响以及强烈的色彩性。在拉威尔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将美感的古典主义音乐及新颖的印象派音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兼而有之。 


一、创作背景
 

 《库普兰之墓》(亦称《库普兰的坟墓》),完成于1917年。拉威尔从1914年开始着手创作,后来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被迫中断创作。拉威尔渴望到前线冲锋战斗,无奈由于身体过于瘦弱只能转而成为一名战地卡车司机。直到一战结束,拉威尔又重新开始创作这部钢琴作品,并于1917年完成。这部钢琴组曲中每一首乐曲都是为了纪念在战场上阵亡的同伴而创作,但是在音乐中我们并没有听见表现战场上的硝烟战争音响,却显示出了“像供奉在坟墓上的鲜花一般”清净优雅的音乐。作品中的“墓”即“纪念碑”的寓意,代表了作曲家对法国十八世纪羽管键琴大师库普兰的纪念之意。作品中库普兰典雅、装饰风格的音乐被拉威尔借鉴,引用现代和声创作了这首轮廓、线条清晰,古老充满乐趣的钢琴组曲。但是拉威尔本人却这样说――他的创作实际“是向十八世纪法国音乐致敬,而并非对弗朗索瓦・库普兰的个人颂扬”。因而该组曲实际上包含了作曲家的双重致敬。本文作者将选取其中的第一乐章前奏曲进行分析,阐释拉威尔在钢琴组曲方面的重要贡献。 

二、创作风格 

 《库普兰之墓》第一乐章《前奏曲》,体现了新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作品中表现了俄罗斯小调为主的功能和声进行,同时,和声主要表现为它的色彩性。拉威尔作品中的和声进行完全服从于音乐的色彩效果,强调“色彩性”,使用大量丰富多彩的音响色彩将音乐布局进行设计,而且刻意忽略旋律线条来强调和声的色彩,拉威尔追求色彩性的音乐风格完全受到了德彪西的影响,然而两人不同的艺术气质却还是能使拉威尔在继承前者风格的同时有所不同,并且更有所拓展。拉威尔相比于德彪西更加注重对古典传统的联系,通过和声功能减弱、曲式结构模糊、音乐语汇独特,形成一种轻柔的、奇异的、飘忽不定模糊音响的音乐风格。 

三、乐曲分析 

 《库普兰之墓》整套作品是由《前奏曲》、《赋格》、《福尔兰那舞曲》、《利戈顿舞曲》、《小步舞曲》、《托卡塔》六个乐章构成,本文主要以第一乐章《前奏曲》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第一乐章《前奏曲》,e小调, 活泼的。结构为比较自由带尾声的复二部曲式,同时含有奏鸣曲式调性布局的特点,此曲恰如标题所示, 既是这一组曲的一个前奏曲, 而且从曲式来谈, 也仍然是一首前奏曲。它建立在一个反复不已的快速十六分音符的六连音的单一音型上, 看来似乎没有曲调, 但真正的主题大部潜伏在眼花缭乱、上下波动的音型之中。这种写法使人回忆起拉莫、库普兰及斯卡拉蒂的古键盘乐曲来。但是, 此曲的和声却是近代的, 写作也十分钢琴化,配以能适应各方面人士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曲前题有“纪念雅克・夏洛中尉”字样。 

 第一部分(1~36小节),可以说是由带引子加三个主题构成的单二部曲式,也可以说是带有四个主题构成的单二部曲式,因为引子部分(1~4小节)为对比主题的引子,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当做引子,也可以看成是第一主题。笔者在分析中将这四小节看成是第一主题进行分析研究。 

 第一部分由AB两个乐段构成。A段(1~33小节),分为四个主题部分,第一主题为1~4小节,这个主题的快速十六分音符的六连音音型为贯穿整部作品的音型,开始音与结束音都是在e小调的主音上进行呈示,具有鲜明的小调色彩。第二主题为5~13小节,带有变奏的主题,织体为带有变化的主题音型,在e小调的平行关系调G大调上进行呈示,与第一主题的小调形成大小调的和声色彩对比。第三主题为14~21小节,这一主题中采用的大量的临时变化音,伴奏音型相比前两个主题进行了加密,采用连续的双音伴奏音型,曲子从PP进行到P,主题不断的加强使曲子转入了第四主题。第四主题为22~29小节,在这一主题中,主题音型十六分音符的六连音音型跑到了左手伴奏音型中,右手主要以加有前倚音音型的单音附点四分音符为主,最后在28小节处开始,音型在右手的连续跑动进行,29小节的双手同步进行,曲子D音结束了整个A段。B段从第二主题第5小节开始进行陈述,于第30小节处跳入第34小节,于36小节D音结束了整个B段及整个第一部分。通过对第一部分的谱例分析可以看出,短短的不到两页的谱子,就为大家呈示出了四个主题,具有强烈的巴罗克时期创作手法。 

 第二部分也是由一个单二部曲式构成,是由第一部分的AB两个部分变化发展而来的,首先37小节开始到40小节为第一主题的变化发展。从41小节开始,到70小节,笔者认为是第二第三主题的不断变化调性的交替出现,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展开发展的部分。71小节开始为第四主题的变化重复部分,于79小节处结束了整个第二部分。 

 主题材料A段的四个主题材料不断变化发展而来的第80小节到97小节,为整个作品的尾声部分,于e小调的主和弦结束了整个作品。 

小结 

 通过对拉威尔《库普兰之墓》这部作品的前奏曲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拉威尔的创作属于复合式的风格,作品中即体现了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同时也具有新古典主义的风格特征,完美结合了对印象派音乐风格的开拓和对法国古典传统的继承,拉威尔的作品精致典雅、清晰洗练,具有法国音乐的典型特征。(原载《西江月》,2013年) 

往期拉威尔:1、音乐译文丨拉威尔丨论现代音乐丨“真正的艺术作品是不可能靠分析鉴定的。我们要感受它的存在和感染力,理解它的其他方法是不存在的……” ;2、李云迪与小泽征尔谈普罗科菲耶夫与拉威尔丨他是我事业上的重要导师丨“亲眼见到小泽时,我突然觉得轻松了,因为他看起来比我还年轻!”

欢迎关注以下古典音乐公众号

古典音乐放映厅


古典音乐歌单


每晚古典音乐会

每晚一张音乐CD


加入古典音乐交流群可联系微信:17098908309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公众号的推荐阅读书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